2024-10-09鄭伊雯提供
時序入秋,若只是天冷樹葉金黃,在秋冬暖陽照耀下的耀眼金黃,那可是人間自然最美的風景。然而,這樣的美景總是稀罕而珍貴,在我旅居之地—德國北萊茵,總是陰沉細雨居多,整日個把月陰霾壟罩,天候不佳,人也容易負面沮喪憂鬱,急需驕陽暖心。
不管旅居多少年,每到秋冬之際,就是我們又要努力調整心態才不至於怨天懟地,恨不得來個任意門,迅速秒回寶島臺灣的豔陽懷抱。我想,異國語言可學得,異國文化可了解,異國社會可融入,但唯有那異國頭頂之天,唯有心境調適再調適,順應自然努力調整心態,投入生活擁抱順逆境,如同德國諺語所言:「沒有不好的天氣,只有穿到不對的衣服。」( Es gibt kein schlechtes Wetter, nur schlechte Kleidung),強調只有人去順應自然、因應自然,強調相由心生、境隨意轉,這是多麼富有哲理的格言,面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努力生活調適成都是人間好時節。
但不容易,我們都知道。
心境的調適,如同文化調適,那可是我們每一位異鄉客都要日日夜夜面臨的課題。面臨旅居在外的文化衝擊與異國生活,早在1954年加拿大學者卡勒沃·奧貝格(Kalervo Oberg)就對每一個旅行者,每一位旅居異鄉的跨文化者,提出人們對於「文化衝擊/文化休克」(英文culture shock, 德文Kulturschock)的心理感受會出現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蜜月期」(Honeymoon),第二階段進入容易感生挫折與困擾的「談判/協商期」(Negotiation),第三階段是心態反覆磨合的「調整期」(Adjustment),最後才進入融入異地社會的第四階段的「適應期」(Adaptation)。
不只是對於新來乍到,看到與眾不同文化的新鮮感與衝擊,看到異地文化的驚豔與美好,都還是文化衝擊的蜜月期而已。旅居不是旅行,旅居者必須解決食屋住行的各項需求與挑戰,隨著曠時日久,我們的壓力、沮喪、焦慮、困惑、不安等心理狀態,全都在文化衝擊的第二階段呈現了,反覆循環,日夜糾葛,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我們開始了解異地生活的苦澀與焦躁,我們身在心不在,不時的比較與抱怨,酸民上身,刺蝟紮人,每天常是負能量滿懷的埋怨或憂傷,我們的身心靈不斷在跨文化中談判與協商、日日磨合,旅居的辛酸與挫折我們最知道。每日都要擁抱努力的自己,鼓勵在異地掙扎協商中的自己,慢慢進入第三階段的調整期。
每個人因其自身條件在文化衝擊的各階段中,時間長短不一,程度難有定論。且因個人自身的教育背景、學經歷能力、語言程度、經濟條件、職場工作、婚姻狀況、孩童教育等等因素使然,異地旅居生活的快樂與否,每個人都有許多鮮活有趣的旅居故事。
我覺得我很最幸運的是,旅居之初就認識了婦女會和中文學校等僑團,在婦女朋友的關懷之下,我獲得許多友誼與幫助;在中文學校的團體懷抱中,也把孩子們拉拔長大並能持續中文語言教育。雖然沒有足夠的慧根,但我很「會跟」,跟著許多僑團的前輩與姊姊們的身影,投身為僑團的志工,在許多文化交流的活動中推廣臺灣文化。樂於做文化交流的志工,讓我旅居德國20餘年的異地生活,獲得身心靈大大的滿足。
如長期在德國推動臺灣主權意識的盧榮杰前輩夫婦倆與鄭瑩大姊,至今依然風塵僕僕的奔波各國出席世台會各項年會活動。如長期在德國推動古典音樂會的好海洋藝術推廣協會的蔡采葳姊,依然為臺灣音樂家們的演出而努力著。如以自身優異的德文能力溝通德臺二方,在德國Diepholz市串起舉辦數年多項交流活動的楊櫻鳳姊,為國立戲曲學校訪德演出與文化交流工作坊熱情奉獻的陳黎黎姊,以及數年來劇藝無限活動三次訪德演出籌辦贊助的凌華基金會董事長倪寒芬姊等,好多前輩姊姊們努力付出的忙碌身影,活出好美麗、好喜歡個個「樂在其中」的模樣,他們是我喜歡的樣子,也是我學習的榜樣。
因心之所向而努力,因努力付出而不忮不求,因付出而無暇抱怨埋怨的豁達,是我喜歡而學習的樣子,期許自己也能在文化衝擊中各階段中邁入調整與適應期,努力活出我喜歡的樣子。
新聞連結:「https://ocacnews.net/theme/57/article/380834?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3RsPBgJipI9HFVs_uJVhn0Jb4BEtxSPXJgBh843yyBayg7LW6MBJkvHhE_aem_IC-q6JmDc1jCqiporEbrAQ」